穿越之黎锦的农家日常 高清

评分:
9.0 推荐

分类: 喜剧片 2018

导演: 克洛德·奥当-拉哈

剧情介绍

  二战期间,纳粹开进了法国,巴黎成了被占领区,物资紧张,出现了黑市交易。
  一天晚上,宵禁前,一对夫妇来到了小酒馆,之后又来了一位中年壮男;丈夫嫉妒妻子与中年壮男搭讪,于是打了妻子的耳光,妻子离去,所有的人都沉默。当中年壮男准备离开时,却被丈夫拦住了,丈夫请他吃晚饭。
  晚饭时,所有的人都在怀念有猪肉的日子——对话很有趣,却也伤感。丈夫得知中年壮男是一名油漆匠的时候——法语的油漆匠与油画家是同一个单词,这也就是误会出现的原因,就向他交了底,说自己是走私猪肉的,需要找一位同伴帮忙,主要工作是在宵禁期间,从巴黎的一端用行李箱转移猪肉到另一端,为次日的黑市交易做准备。‘油漆匠’很感兴趣,两人达成共识。
  两人来到Louis的店里搬猪肉,中年壮男突然发飙,要求Louis付“遮口费”,否则就叫警察,他采取的手段是系列的,且极其流氓(指意识形态)的。所有的人都被他打败了,Louis赶快掏钱送瘟神,两人继而开始了精彩的穿越巴黎之行。
  第2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(1956)  沃尔皮杯-最佳男演员  布尔维尔
  第2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(1956)  金狮奖(入围)  克劳特·乌当-拉哈
  第11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(1958)  电影奖-最佳外国男演员(提名)  让·迦本

评论:

  • 驹歆美 3小时前 :

    虽然很一般,但是看到最后我还是有点莫名其妙的感动。

  • 王文彦 3小时前 :

    若把此片看成是一部私家回忆,那确是很好了。

  • 鄞修贤 6小时前 :

    有选择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,不知道为啥这句话会冒出来。

  • 柳慧捷 3小时前 :

    几首歌真是好听,几处黑白彩色转换也很有意思,也喜欢结尾的Go. Go now. Don't look back。故事虽然跨越很多年,但对当年宗教冲突失业暴乱并没有描述清楚,既缺乏《美国往事》的宏大史诗感和时间沧桑感,也缺乏从男主孩童视角窥视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深入感。

  • 炳栋 3小时前 :

    片中父亲提出要举家搬迁到英格兰生活,却遭到母亲坚决反对,反对理由是不想让孩子因为爱尔兰口音被同龄人嘲讽,但实际上是母亲自己不愿离开故乡。作为中国人,这就根本不是个问题。这种情况放在国内,还争什么啊,父母全都去海对岸工作了,留个祖孙相依为命的留守家庭。

  • 锺烨熠 0小时前 :

    未免太悬浮了 感觉没有回忆的真实和温度反而像是漂浮在舞台上的一出舞台剧 cinematography搞得像是photography 不缺乏美感但是缺乏影像的流动感 就非常平庸吧 即使题材应该能让我感同身受也始终没有产生情感联结

  • 海杰 4小时前 :

    最终全家迁往伦敦,临行妈妈准备了一小束花,爸爸陪同,送给小姑娘。感人的点。

  • 祢驰颖 8小时前 :

    For the ones who stayed. For the ones who left. 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. 确实看出很多《一一》的味道,动荡的年月里更加感慨。

  • 海震 4小时前 :

    演母亲的演员有点像莫妮卡·贝鲁齐和苏菲·玛索的集合体。

  • 栗凌青 4小时前 :

    太过于自我了,不是每条道路都通《罗马》,情感要有,技术也要有

  • 梦茹 7小时前 :

    1.作为对故乡的私人回忆,从孩童的角度以黑白影像展开,就差不把Rome的tag打在credit里了,可惜这两部电影在段位上没法比较。但是相比之下这部电影对于情怀可能更拿捏地到位,这也解释了影院里很多Old White ppl都非常沉浸 2.从六十年代末开始,北爱尔兰的暴力冲突问题就一直没有完全解决,直到98年,动荡年代里也贡献了很多流向外地/海外的migrants。电影approach了关于离开还是留下的dilemma,最后选择了从以小见大的家庭故事展示一个相对温暖的怀旧出口,可能最让人动容就是影片结尾的几行“献给”了 3. Judi Dench stole the show.如果没有她三星妥妥的,但是有她的scene都如同在发光一般,成为观影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。

  • 蓟弘阔 9小时前 :

    虽然都是很零碎的片段,拍得还是挺可爱的。很有French Cinema的气质,比如类似于Cléo的色彩运用,比如对日常生活的侧重,比如使人想起Les 400 coups的主角;但缺少的是对“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”的表达

  • 栗骊茹 1小时前 :

    这部电影,个人觉得还是很文艺很文艺的。

  • 薄苑博 7小时前 :

    导演的平庸与无能造就了电影无法弥补的缺陷,结构与情节的缺失成为了整个故事最大的败笔。我只想问导演一个问题,您是怎么做到能「将角色放置在一个被宗教冲突围绕的环境里,却让宗教元素在角色的生活空间中完全消失不见的」?这种「核心内容」的缺失根本不是您硬塞一两场教堂戏就能弥补的。但凡长点心,您都该拍拍宗教斗争的残酷、社区的冷暖、乱局的惨烈、以及父母矛盾对于角色内心较深层面的影响,而不是翻来覆去一个没心没肺儿童日常的流水账,太肤浅了。

  • 杉阳 0小时前 :

    PS. Belfast真的算乡下吗?1960年代的英国百姓的生活作风如此摩登得体,令人羡艳。

  • 骞帝 2小时前 :

    罗马拿奖才几年啊,就这么迫不及待地抄袭?布拉纳没有任何想法和深度,就靠糊成灰的黑白摄影,廉价笑话和毫无意义的长镜头给自己贴金

  • 贯安春 8小时前 :

    工薪阶层家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,亲情和懵懂的小爱情。黑白调调配着那些有年代感的歌曲音乐,视觉听觉上还是很享受的。不过大概是过于追求画面的极致了,反而犯了中国电视剧常见的毛病:街区暴乱再乱,发型妆容不乱。

  • 祁远 9小时前 :

    20220118 处处对标《罗马》却又时时落入下风的平庸之作,情绪音乐剧情都太满了,颇有些腻歪……孩子和俩老人的关系倒是表现得有亮点。不过更大的问题似乎是,孩童视角天然被免除了很多基本的判断,60年代很诸多冲突和被简化为教派之争。一家人被封闭在街区中寻找出路,离愁别绪成为唯一可回忆的自我观照。

  • 薇初 1小时前 :

    除了設計感,似乎也怪過多的設計感,讓這個故事始終行走於內心之外,欠缺更多的感染力。

  • 曹绿兰 2小时前 :

    很私人的影像 人生中第一次搬离熟悉的地方 院子 喜欢的女同学 数学成绩 大街上认识的又拽又粗野的哥哥姐姐 这是孩子的世界 和大人的一样复杂 这也是成长中的第一次告别 就像影片开头 用孩子的“屠龙盾牌”去抵御暴力 另外 彩色的电影银幕 反映到眼镜上也是有色彩的 有电影的片段总是最欢乐最放松的

加载中...

Copyright © 2015-2023 All Rights Reserved